内容
闻喜煮饼:非遗技艺的传承与突围
山西法治时讯网
时间:2025-09-17
阅读数:次
图为闻喜县任诚意煮饼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直播带货。本报记者杨永生摄
临近中秋,又到了一年中的闻喜煮饼销售旺季。日前,记者在闻喜县任诚意煮饼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恒温数控炸锅中的煮饼生坯在热油中翻滚,滋滋作响,空气中弥漫着芝麻和蜂蜜的香甜。这门传承了200余年的非遗手艺,正述说着闻喜煮饼这个地方特产从家庭作坊走向现代化车间的故事。
历史深处的甜蜜印记
闻喜煮饼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据《山西资料汇编》记载,1813年,南关任氏家族在闻喜县城开设“诚意点心铺”,奠定了现代闻喜煮饼的工艺基础。延续至今的“永祥和”老字号也源于这一时期。至清道光年间,随着晋商足迹遍布全国,“永祥和”煮饼已远销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当时晋南各县的大小商店门前多悬挂“闻喜煮饼”招牌,即便其中混杂着不少冒牌货,也足见其盛名。清代《闻喜县志》记载当时已有数十家煮饼制作作坊。
鲁迅先生在小说《彷徨·孤独者》中“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魏连殳”的描述,更让这个地方特产声名远播。抗美援朝期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曾带着20000包闻喜煮饼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让这种家乡味道成为温暖战士心灵的慰藉。
匠心守护的技艺谱系
“三分皮料七分馅,浆汁熬够十二翻”,闻喜煮饼生产过程要经历20多道工序。炸制时油温必须控制在160℃左右,高一分则焦,低一分则绵。和面、制馅、蒸制、挂浆等一系列工序技术,200余年间始终在民间手艺人中代代相传。2009年,闻喜煮饼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任诚意煮饼成为运城市第二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示范点。
最关键的挂浆环节,老师傅需精准把控糖浆温度。“温度高了会焦,低了挂不上芝麻。只有适宜温度糖浆做出来的煮饼才能挂满芝麻,掰开能拉出几厘米蜜丝,酥沙香甜。”任诚意煮饼第八代传人任红林说。
“煮饼作坊最多的时候,全县有50余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食品生产安全标准的不断强化,现在全县基本形成了以‘任诚意’‘德祥隆’‘俊祥惠’‘永祥和’‘晋香惠’等为代表的11家煮饼生产龙头企业。”闻喜县煮饼协会原秘书长薛建生告诉记者。
在任诚意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实现了完美结合。从传统铁锅到恒温数控炸锅,从大锅笼屉到一次蒸1500公斤面的大型蒸箱,效率提升且品质稳定,自动沾糖沾芝麻技艺节省10%原料,让每颗煮饼的芝麻覆盖率精确到95%以上。当下的闻喜煮饼生产已从家庭作坊走向产业化,但原料的精选愈加严格,核心的制馅环节仍坚持手工操作。
新旧碰撞的挑战与突破
如今在闻喜县,“任诚意”“德祥隆”“永祥和”等老字号企业引领行业发展。这些企业在保留传统生产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
从传统的线下店铺到网络平台开店,这些老字号企业的名优特产品覆盖华北200余个商超,其中“任诚意”更是在县城的专营店里开启网络直播,线上线下销售网点达280多个,把闻喜煮饼蕴含的地方文化传播到了大江南北。
从传统农业人群的物质贫乏,到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多样,从“吃饱”“吃好”发展到今天的“吃得健康”,消费者的健康理念与传统闻喜煮饼的高油高糖形成对立。该县一家煮饼生产企业曾做过市场调研,35岁以下消费者中,仅17%的人会在节庆时选择煮饼,传统50克重的煮饼对年轻消费者来说“分量太足”,不符合当下轻量化的消费习惯。
面对挑战,闻喜煮饼生产企业纷纷寻找突破口。“任诚意”在口味创新上,采用麦芽糖醇替代部分蔗糖,使煮饼甜度降低40%;保留传统的绵密口感,推出巧克力、抹茶等新口味,同时增加坚果杂粮比例;包装采用环保材料,并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永祥和”研发出无蔗糖、非油炸新品,推出“迷你煮饼”,其单颗重量从传统的50克减至20克。
“要把传统技艺传承延续下去,唯有坚持发展创新、文化赋能。老手艺就像这煮饼的糖丝,看似脆弱,实则韧劲十足。”闻喜县煮饼协会会长任红林说。
说话间,晚风送来煮饼的香气,那香味里,有历史的厚重,更有未来的清甜。
本报记者杨永生
责编:刘中青
校对:李东升
审核:唐亚妮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上一篇:闻喜县57名热血青年奔赴军营开启强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