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闻喜:征地补偿起纷争 温情调解挽亲情
近日,闻喜县人民法院东镇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父母子女间的土地征收补偿款纠纷,父母侯某、贾某同意土地征收补偿款7.2万元由大儿子侯某某及配偶领取,该起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案情回顾
原告侯某、贾某称自2021年征地到现在,通过村里、镇上多次调解,他与儿子、儿媳间的征收地补偿分配纠纷一直未能解决,征地补偿款7.2万元至今仍存放在居民组一直未能领取,家庭成员之间矛盾愈演愈烈,遂诉至法院。
调解过程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为近亲属,若直接判决可能导致亲情破裂,遂决定借鉴兄弟法院的"四必访"工作方法,以调解为首要方案。承办法官与法庭干警、调解员多次往返原、被告家中,同时向村委会、居民组长、争议地块四邻就案件事实进行了解,并认真聆听各方当事人的陈述。
通过多次走访调查,了解到纠纷根源不仅在土地权益,更涉及亲属间沟通不畅。承办法官意识到该案件的解决不能急于求成,需耐心倾听和细心疏导,在与每个当事人不厌其烦地沟通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父子婆媳虽然发生过口角,但潜藏在各自内心的亲情不可抑制地在双方言谈中流露出来,成为化解本案矛盾的关键。
随着调解工作的深入,各方当事人在纠纷面前彻然醒悟,认识到了亲情和金钱的分量孰轻孰重,父子婆媳间的隔阂逐渐化解,并就争议的有关事项达成一致。
法官寄语
"法律有尺度,但司法更应有温度。"承办法官柳娇琴表示,家事纠纷往往夹杂情感纠葛,判决虽能定纷,但未必止争。法院始终坚持"调解优先"原则,通过情、理、法交融的方式,既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更修复家庭关系,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起案件虽因"钱"而起,却因"情"而解。它提醒我们:家庭矛盾宜解不宜结,及时沟通、换位思考,避免小事升级。法律是底线,亲情是底色,财产纠纷背后常是情感需求,物质补偿与精神关怀缺一不可。
家和万事兴。下一步,东镇法庭将持续重视家事纠纷化解,以"如我在诉"的共情力,让更多家庭纠纷化解于司法温情之中。
责编:刘中青
校对:李东升
审核:唐亚妮
上一篇:运城市市场监管局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活动